全国农技中心印发秋粮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要点
近期多地出现强降雨、台风等极端天气,有利于稻飞虱、稻纵卷叶螟、草地贪夜蛾、玉米南方锈病等重大病虫迁飞扩散和流行危害。为做好秋粮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工作,全力打好“虫口夺粮”攻坚战,我中心制定了秋粮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要点。请结合实际,抓住当前水稻、玉米、大豆等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防控关键时期,强化区域联防和综合防控,落细落实防控措施,夯实秋粮丰收基础。
中晚稻“两迁”害虫防控技术要点
受台风等极端天气影响,黄淮、江淮、江南等部分稻区出现强对流和强风雨天气,极有利于水稻“两迁”(稻飞虱、稻纵卷叶螟)害虫迁飞扩散,当前正值中稻拔节孕穗期,中晚稻“两迁”害虫暴发成灾风险极高。为科学指导中晚稻“两迁”害虫防治,强化水稻穗期病虫防控,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,制定防控技术要点如下。
【资料图】
一、开展区域联合监测
依托现代化监测手段,按照“省际协同、部门协作、区域联动”的原则,高效开展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,准确掌握“两迁”害虫种群消长和迁飞动态。同时,利用重大病虫监控管理平台,按时报送信息情报,及时共享互通交流,完善各稻区间联合监测共享机制。
二、实施分区协同治理
在大力推广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、理化诱控、使用生物农药等综合防控技术措施的基础上,对稻飞虱实施“压前控后”的防治策略,稻纵卷叶螟要抓住卵孵高峰期施药防治。突出重点迁飞通道、重点危害区域、重要发生时段,分区协同、联防联控,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发展,着力提高水稻“两迁”害虫防治的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。
(一)华南双季稻区。包括海南、广东、广西,以及福建、江西和湖南南部水稻种植区,是水稻“两迁”害虫境外迁入我国的始发区。当前晚稻处于移栽至返青期,重点加强水稻生长中后期虫情监测预警,加大田间普查工作力度,做好双季晚稻“两迁”害虫防控,切实减少产量损失。
(二)江南及长江中游单双季稻混栽区。包括福建、江西和湖南的中北部,湖北、浙江及安徽的南部,是水稻“两迁”害虫主要危害区。重点加强中稻穗期和晚稻分蘖期的稻飞虱、分蘖末期至抽穗期的稻纵卷叶螟防控,尽量减少虫源迁出与当地辗转危害,减轻对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区水稻的威胁。
(三)长江中下游、江淮及黄淮单季稻区。包括江苏、上海、安徽和浙江中北部、湖北中北部,是水稻“两迁”害虫常年重发区和秋季华南、江南双季晚稻回迁虫源的主要虫源地。重点加强孕穗期等时期虫情监测防控,严防稻飞虱突发危害,及时防治稻纵卷叶螟,减少回迁虫源基数,减轻江南和华南双季晚稻的防治压力。
(四)西南稻区。包括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重庆等省(市)。今年西南地区水稻“两迁”害虫迁入期提前、迁入虫量高、发生范围广、虫量上升快,发生程度为近10年最重。重点加强大田普查,做好分类指导,针对稻飞虱突发暴发,及时开展应急防治,稻纵卷叶螟应严格达标防治,重点保护功能叶(上三叶),降低危害损失。
三、推进科学高效防控
稻飞虱、稻纵卷叶螟可随降雨短时内大量迁入,导致田间虫量突增。稻飞虱在稻株下部刺吸植株,为害隐蔽,易造成防治不及时引起“冒穿”倒伏减产。对稻飞虱虫量达到防治指标(1000头/百丛)的稻田,应喷施杀虫剂,降低田间种群密度,药剂可选用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、球孢白僵菌、醚菊酯、吡蚜酮、烯啶虫胺、呋虫胺、三氟苯嘧啶等品种。密切关注稻纵卷叶螟蛾量和田间幼虫量,中稻孕穗至抽穗期,当卷叶或束叶尖达到60个/百丛的防治指标时,应施药控制为害,药剂可选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、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等微生物制剂或氯虫苯甲酰胺、茚虫威、四氯虫酰胺等化学药剂;当晚稻处于分蘖期可适当放宽防治指标,充分发挥植株补偿能力和自然天敌控害作用。同时,注重交替、轮换用药,有效延缓和治理抗药性。
玉米南方锈病防控技术要点
当前,玉米南方锈病已在福建等华南地区显症,受近期台风暴雨等因素影响,在江南大部和黄淮海玉米主产区暴发流行风险较高。为做好玉米南方锈病预防和防控工作,江西和湖南大部、湖北南部、安徽和江苏北部、河南和河北大部、山东西部以及山西陕西局部玉米主产区要加强监测预警,指导加强田间管理和适时药剂防治,避免病害大范围暴发流行,保障玉米生产安全。防控技术要点具体如下。
一、加强田间管理
积水严重田块,及时排水除渍,田间湿度过大田块,设法挖沟排涝。受淹玉米长势变弱,可及时喷施1-2次免疫诱抗或生长调节剂,促进植物生长,提高抗逆、抗病能力。
二、适时药剂防治
在降雨过后,及时选用含苯醚甲环唑、戊唑醇、三唑酮、丙环唑、嘧菌酯等成分的药剂,按照药剂包装推荐使用剂量叶面喷雾防治,已发病田块,视发病严重度隔7天再喷一次。
田间积水较多、土壤湿度较大地块不适宜人工和大型机械下田作业的地块,可选用植保无人机等航空植保器械喷洒作业,亩喷液量控制在1-2升,并在药液中添加适宜飞防的助剂。较干燥的田块大面积作业可选用地面自走式喷杆喷雾机,亩喷液量一般控制在10-15升,小面积作业可采用人工背负式喷雾器,亩喷液量一般控制在15升左右。
三、注意事项
避免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、有机硅等药剂或助剂混合使用,不要在雨前施药,不要随意加大药剂使用量。
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要点
当前,北方春玉米多处于喇叭口期至抽雄期,黄淮海等地夏玉米多处于拔节期,南方不同生育期玉米交错种植,叠加近期台风降雨等气象因素影响,草地贪夜蛾迁飞扩散为害风险较高。目前草地贪夜蛾已在全国20个省份发生,华北地区见虫时间较往年明显提前,西南、华南局部虫量偏高。为降低草地贪夜蛾迁飞扩散和危害程度,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压低虫源、延缓北迁,为秋粮丰收打好基础,特制定防控技术要点如下。
一、总体防控原则
强化“三区四带”布防,实施大区联合监测、分区协同治理,综合应用农业防治、生态调控、生物防治、理化诱控、科学用药等技术措施,抓早治小,可持续控制虫害。
二、分区防控策略
周年繁殖区以生态控制为基础,全生育期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,结合理化诱控和药剂防治。迁飞过渡区适时人工释放天敌,结合性诱捕杀和药剂防治。黄淮海及北方主产区加密监测诱杀成虫,加强玉米生长中后期及晚播玉米田的理化诱控,对连片发生区统防统治、零星发生区点杀点治。
三、主要技术措施
(一)理化诱杀技术。在成虫发生高峰期,采取性诱捕器、食诱剂、信息素迷向等理化诱控措施,诱杀成虫,干扰交配,减少田间落卵量。在集中连片种植区,按照每亩1个诱捕器全生育期应用性诱剂诱杀成虫。随着作物生长调节诱捕器高度,根据诱芯持效期及时更换诱芯,确保诱杀效果。
(二)生物防治技术。全生育期保护利用夜蛾黑卵蜂等寄生性天敌和益蝽等捕食性天敌,在草地贪夜蛾产卵期开展人工释放螟黄赤眼蜂等天敌控害技术。抓住低龄幼虫期,选用苏云金杆菌、核型多角体病毒、金龟子绿僵菌、球孢白僵菌、印楝素等生物农药喷施或撒施,持续压低控制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。
(三)科学用药技术。保心叶、保穗为重点,卵、虫兼治,对虫口密度高、集中连片发生区域,抓住产卵高峰期和低龄幼虫期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;对分散发生区实施重点挑治。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、乙基多杀菌素、虱螨脲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,注重农药的交替使用、轮换使用、安全使用。有条件的地区,可在玉米喇叭口期采用无人撒施颗粒剂的方式防治,合理搭配助剂提高防控效果。
大豆中后期病虫防控技术要点
当前,大豆正处于促弱育壮、开花结实的关键时期,也是病虫害危害的高峰期。受近期台风等因素影响,黄淮、华北及东北地区先后出现暴雨或大暴雨,大豆根腐病、霜霉病等病虫害将呈现加重发生态势,各地要加强监测预警,做好洪涝等极端气象条件下的大豆中后期病虫防控,保障大豆生产安全。防控技术要点具体如下。
一、防控策略
坚持预防为主、综合防治的原则,以保花保荚为重点,综合应用生态调控、理化诱控、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防控措施,实施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,降低病虫危害损失。
二、分区防控重点
东北春大豆区重点防控根腐病、菌核病、霜霉病、细菌性斑点病、大豆食心虫、蚜虫等;黄淮夏大豆区重点防控根腐病、茎枯病、病毒病、点蜂缘蝽、甜菜夜蛾、大豆食心虫、地下害虫等;南方多作大豆区重点防控锈病、病毒病、斜纹夜蛾、豆卷叶螟、豆杆黑潜蝇、豆荚螟、大豆食心虫等;西北大豆区重点防控甜菜夜蛾、棉铃虫、豆荚螟、大豆食心虫、叶螨等。
三、不同生育期防控措施
(一)分枝期。根腐病重发区可往茎基部喷施噻呋酰胺、氟环唑、吡唑嘧菌酯、精甲霜灵等药剂以减轻危害。食叶类害虫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、茚虫威等喷雾防治;刺吸类害虫选用吡虫啉、高氯·吡虫啉、噻虫·高氯氟等化学药剂或苦参碱、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喷雾,结合喷施氨寡糖·链蛋白等预防病毒病;大面积连片田块可采用灯诱、性诱和食诱等绿色防控技术,集中诱杀金龟子和鳞翅目害虫成虫。
(二)开花结荚期。台风暴雨过后,适时喷施唑醚·氟环唑、苯甲·嘧菌酯、肟菌·戊唑醇、咪鲜胺等防治大豆锈病等真菌性叶部病害及茎枯病、炭疽病等茎荚部病害,喷施唑醚·烯酰吗啉、氟菌·霜霉威等防治霜霉病,喷施春雷·王铜、噻唑锌等防治细菌性斑点病;喷施腐霉·多菌灵、氟唑菌酰羟胺、异菌脲、菌核净等防治菌核病。适时喷施叶面肥、生长调节剂等,强健植株,预防根腐病引起的早衰。点蜂缘蝽可选用聚集信息素或喷施噻虫嗪、噻嗪酮等药剂,并兼治其它刺吸式害虫。大豆食心虫、豆荚螟成虫盛发期可利用食诱剂诱杀;产卵盛期释放赤眼蜂灭卵;初孵幼虫可选用苏云金杆菌、氯虫苯甲酰胺、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杀虫剂防治,老熟幼虫开始脱荚入土前,田间湿度较高时,可选用白僵菌粉剂均匀撒施于田间地表防治越冬幼虫。田间蜗牛、蛞蝓类害虫发生为害时可撒施四聚乙醛颗粒剂防治。
四、注意事项
大豆登记农药品种有限,各地应根据当地农技植保部门推荐科学选用药剂。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操作规程,注意合理轮换用药。
关键词: